| 1 |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 
							  林維杰 | 
							  78 | 
							
						
							
							
							
							  | 2 | 
							  從儒家和基督宗教的人學視野交會處思索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科技時代裡人的圖像的形塑之道 | 
							  李彥儀 | 
							  78 | 
							
						
							
							
							
							  | 3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 4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 5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 6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7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 8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 9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10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 11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12 |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 
							  劉秀春 | 
							  49 | 
							
						
							
							
							
							  | 13 | 
							  全球氣候政治與歐盟角色初探 - 歐盟為何扮演領導之角色? | 
							  林子倫 | 
							  48 | 
							
						
							
							
							
							  | 14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15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 16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17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18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 19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20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21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22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23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 24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 25 |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 
							  文祖湘、蕭玥涓 | 
							  29 | 
							
						
							
							
							
							  | 26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27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 28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 29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30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31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32 | 
							  法語的新詞創造 | 
							  黃景星 | 
							  8 | 
							
						
							
							
							
							  | 33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 34 |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 
							  宮筱筠 | 
							  6 | 
							
						
							
							
							
							  | 35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36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 37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