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2 |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
徐禎苓 |
62 |
3 |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
趙苑夙 |
57 |
4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5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6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7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8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9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10 |
晚清四十年上海視覺文化的幾個面向——以申報資料為主看圖像的機械複製 |
吳方正 |
26 |
11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12 |
第十六期 |
詳如內文 |
16 |
13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14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15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16 |
愛滋病與性交易:北京研討會後的反思 |
陳浩文 |
8 |
17 |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
洪再新 |
7 |
18 |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
周芳美 |
6 |
19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