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2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 3 |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
宋松山 |
75 |
| 4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5 |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
李維倫 |
73 |
| 6 |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
陳祖裕 |
71 |
| 7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 8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9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 10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11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 12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13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 14 |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
釋昭慧 |
66 |
| 15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 16 |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
廖育正 |
65 |
| 17 |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
許昊仁 |
65 |
| 18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 19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 20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 21 |
從隱喻看山林:一種環境觀 |
瞿慎思 |
64 |
| 22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 23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24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25 |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
林慧如 |
61 |
| 26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 27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 28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29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 30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31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32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 33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34 |
|
|
49 |
| 35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36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 37 |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
張思靜 |
46 |
| 38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 39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40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 41 |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
陸敬忠 |
42 |
| 42 |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
葉雅茹 |
41 |
| 43 |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
黃冠閔 |
38 |
| 44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45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 46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47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48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49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50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 51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 52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53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 54 |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
劉亞蘭 |
34 |
| 55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56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 57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 58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 59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60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61 |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
江美萱 |
32 |
| 62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63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 64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65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 66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 67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 68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69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 70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 71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 72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 73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
梁碧茹 |
23 |
| 74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 75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76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 77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78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79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 80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 81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 82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83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84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 85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