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2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3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4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5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6 |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
陳俊啟 |
67 |
7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8 |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
廖朝陽 |
61 |
9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10 |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
劉秀春 |
54 |
11 |
討論內在價值與環境倫理之關聯 |
瞿慎思 |
54 |
12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13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14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15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16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17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18 |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
伊藤桃子 |
35 |
19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20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21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22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23 |
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檢查與電影教育:以張冲主持電影為中心的考察(1934-1936) |
林威杰 |
23 |
24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25 |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
李佩盈 |
15 |
26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27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28 |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
許玉敏 |
9 |
29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30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31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32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33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