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作者
陳建宏
Author
Chien-Hung, Chen
摘要

近代約莫19世紀中葉,處於山區邊緣的大溪(大嵙崁),因大漢溪河運之利而興起。福仁宮為大溪人口中的「大廟」,主祀開漳聖王,為漳州移民重要信仰,創建於嘉慶18年(1813),由漳州人的拓墾組織「福仁季」獻地所建。廟內現存立於清代及日治時期之石碑共有五塊,嵌於福仁宮三川殿右壁。

這五塊石碑中,「公議嚴禁惡習碑」是由各類地方菁英如墾戶、業戶、通事、佃首等所領銜,公議禁賭、禁流丐、禁窩藏匪類等,並訴諸各種強制手段,諸如拆屋逐人等,來維繫大溪當地的善良風俗。「建造敬字亭碑」是眾人鳩資合建敬字亭,以傳播敬聖、惜字之傳統文化。「天上聖母祀典田業碑」是將神明會的田產來源、用途、會份、名次,並田業坐址銘石登載。「福仁宮田業緣金碑」則是記載光緒10、12年兩次建醮所收緣金之數量、用途及購買田業之坐址。「嚴禁破壞龍脈碑」,則因林本源佃人在葫蘆坑一帶開築水圳,恐損傷龍脈,特立石碑以為禁。碑文除了呈現臺灣漢人之風水觀外,並將地方之發展歸因龍脈之完好或傷損。

由此可知,清末至日治初期的大溪福仁宮,不僅扮演著地方社會的信仰中心,還是各類公眾訊息的發佈、傳遞與接收之場域。地方菁英藉由此一神聖場域,將價值觀刻於石碑上,希冀能眾所皆知且流傳久遠。

Syn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