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Buddhism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 A Case Study on Juelang Daoshe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Duhkha |
|
作者 |
徐一智 |
Author |
Hsu, Yi-zhi |
關鍵詞 |
佛教、
苦難、
苦諦、
覺浪道盛、
明末清初
|
摘要 |
佛教苦諦的教義,發展至大乘佛教,進而傳到中國,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後,佛教卻主張:「煩惱即菩提」、「即苦得樂」、以及苦、樂無所不包之「真如實性」和「真空妙有」等義理,如此關於「苦」的詮釋,便產生「大乘化」與「中國化」的傾向。因此,本文以明末清初覺浪道盛為例,詳細討論中國僧人對「苦」的特有解釋。道盛生於明、清鼎革之際,因時代的動亂,世人皆有苦處,重視「苦」意義的討論,覺浪道盛為其時士人的導師,他結合《易經》與佛學思想,詮釋佛教的苦諦觀,對分析中國佛教獨特「苦」觀念的主張,當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
Abstrac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