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音樂與手稿研究」專號所收稿件,針對不同文化、歷史時期之作曲家與作品,從不同面向呈現了音樂與手稿研究的多樣可能。在西方作曲家方面,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沈雕龍的論文:〈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 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藉由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家、作曲家霍夫曼的歌劇作品《長生藥酒》與霍夫曼所採用之馮•索登劇本手稿的比對,探討霍夫曼在創作此部作品之際,如何以其歌劇美學與作曲技巧將馮•索登的劇本轉化為一部完整的歌劇,為早期浪漫歌劇在德語文化的發展摸索出可能的方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博士蔡永凱的〈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則針對德國後期浪漫派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歌劇《莎樂美》中知名的〈七紗舞〉,透過作曲家創作時之草稿簿的檢視與分析,嘗試重建〈七紗舞〉的創作過程,並比較手稿與完成作品的差異;此外,蔡文更透過史特勞斯在出版與籌演《莎樂美》過程中的若干書信,呈現出作曲家在音樂創作與出版、演出等實務困境中完成作品演出的艱辛歷程。巴黎索邦第四大學「音樂語言與遺產」研究室研究員廖慧貞博士的〈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則以二十世紀初期活躍於巴黎音樂界的音樂學者、漢學家拉盧瓦和德布西罕為人知的交誼為研究對象,透過作者在拉盧瓦家族收藏室裡發掘出的珍貴書信,探討德布西鋼琴作品《月落古廟》如何受到拉盧瓦遠東音樂知識的影響,並透過該作品的創作呈現出作曲家獨特的音樂美學與東方想像。
在臺灣與中國當代作曲家方面,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音樂系饒韻華教授力作:〈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依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收藏的「盧炎檔案」,藉由盧炎作品《木管五重奏》的創作手稿,穿透作曲家以複雜的數字排列所表徵的音高材料與結構,嘗試解讀這些數字背後的人文訊息,乃至於作曲家的和聲理念與具體實踐。由於音樂手稿研究在國內學界仍屬初步摸索階段,饒文更以甚多篇幅詳細引介了西方學界關於音樂手稿研究的歷史脈絡與方法論,彌足珍貴!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連憲升的〈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則依據作者多年研究陳其鋼作品與近日重新探訪作曲家的心得,透過陳其鋼管弦樂傑作《源》的作品手稿與創作筆記,探討此部作品之音樂構思是否受到梅湘、布列茲等當代大師的影響,並揭示作曲家於過往大師作品之記憶與遺忘的摸索過程中形塑其美學風格的心路歷程。
本期專號各篇論文能夠如期刊出,除了感謝中央大學人文學報執行編輯易鵬教授的鼓勵與支持,另外更要感謝饒韻華教授和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校友廖慧貞博士在外文翻譯和邀稿等方面的熱心協助。編者更盼望藉由此次「音樂與手稿研究」專號的出版,能激勵出更多音樂學界與人文學界的合作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