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第 28  期

《藝術學研究》第二十八期
JOURNAL OF ART STUDIES 28

 「臺灣電影研究新論述」專號序言

  本期「臺灣電影研究新論述」專號,徵求過去三十年來較少受到關注的臺灣電影重要面向研究論文,以提供學界一窺國內當前臺灣研究發展的現況。專號收到的投稿涵蓋臺灣電影研究多元的樣貌,顯見國內雖然並無以臺灣電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機構,還是有一群學者在相關領域的學術單位中進行研究。或許也因為國內這個特殊的學術發展處/困境,本期刊出的四篇論文的主題也展現了高度跨領域的研究趨勢,包括遷移電影、擴延電影、電影認識論、電影聲音與電影明星,分析的對象,也從過去臺灣影史中的國台語片文本,擴展到錄像影片、放映行為、觀視部署、電子音樂與跨國文化政治等。

  孫松榮的〈當代臺灣遷移電影: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空間、歷史、觀眾〉探討《殘響世界》與《博愛》這兩部臺灣遷移電影的代表作的「裝配表徵」在電影美學與政治上的意涵。他同時將兩部影片置放在世界遷移電影的共時與歷時系譜與精神結構之中,描述它們與世界重要作品之間的跨界連結與思辨(例如日據時期的「美臺團」、蘇聯的「火車電影」與法國「梅德韋金小組」)。孫松榮指出這兩部影片不論投映方式、空間移置以及觀眾的動員皆迥異於一般在影廳或美術館的放映,是偏向藝術實踐形式的政治電影或政治藝術,目的是促發諸眾式觀眾(multitudinous spectators)的介入與省思」。孫松榮強調這兩部遷移電影皆在歷史遺址、廢墟與邊緣等「域外」進行投映實踐,隨著諸式觀眾願意耗費時間與精力現身,每次影像事件就是一場社會與政治運動。「遷移電影在致力克服冷酷異境的社會侷限之際,試圖與人民產生有機連結,乃是一種獻給絕不服從的少數觀眾的未來電影。」

  史惟筑的〈身份的建構與消逝──《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探討《花山牆》與《回程列車》兩部短片的題材與媒介屬性。錄像短片一般被定義為「擴延電影」,歸納在錄像藝術史的脈絡中。然而,史惟筑認為從這兩部短片的「觀視部署」角度來檢視,它們片中的身份建構「繼承了八零年代臺灣新電影至2008年後新電影現象」依舊可被放入臺灣電影史的書寫脈絡。史惟筑從電影認識論的角度切入,檢視《花山牆》與《回程列車》如何以動態影像與靜態影像的「間距」進行觀視部署、啟動敘事:前者透過口白製造的「影像折返機制」,後者則是透過照片產生與前者不同的電影速度與運動效果,讓口白與光影在觀眾身上配置出逆時性的回憶行動。史惟筑指出兩部影片皆透過由靜照(《花山牆》還有停格影像)創造的動態影像機制中去傳達身份建構的命題,在影片的「縫隙」促發觀視行為去啟動身份建構及詮釋。

  王念英的〈在世紀末城市邊緣:《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研究侯孝賢這兩部由林強配樂的作品,分析片中獨特的音樂風格如何傳達臺灣新音樂運動精神與青年文化本土意識。侯孝賢的電影研究過去學者多著重在影像風格,王念英結合對林強深入的訪談,將兩部片的配樂置放在臺灣九十年代新音樂運動與兩千年初電子音樂新世代的本土聲響文化發展脈絡,藉此分析影片的音畫調度,描繪片中的「城市邊緣的聲響」以及「當代性聽覺感知」。文中王念英提供侯孝賢電影聲音美學形式發展歷程,認為《南國再見,南國》運用地下樂團與獨立音樂的創作是「為臺灣電影注入一股從解嚴之後的聲音新浪潮」,並指出兩部影片的配樂「呼應臺灣新世代年輕人的存在處境、自我認同與本土意識」,也對如賈樟柯等華語電影新銳導演有深遠的影響。

  在本期專號第四篇論文《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生成軌跡》中,王萬睿以英國電影學者理查.戴爾(Richard Dyer)的明星理論為基礎,研究臺灣電影玉女紅星張美瑤的銀幕角色造型與報刊媒體對其報導的修辭。王萬睿指出張美瑤早期明星形象的建構與在東南亞各國的傳播,應從臺灣在五十年代末期起所處的「文化冷戰」跨國脈絡去考察,檢視張美瑤作為「明星工具」的政治功能。本篇論文關注臺灣電影與戰爭密不可分的關連,分析張美瑤作為臺灣由反共意識形態所主導的電影政策如何建構出大銀幕上張美瑤展現的寶島玉女形象。王萬睿進一步指出張美瑤能跨越台語片與黑白及彩色國語片,更跨足到香港與日本拍片,除了臺灣電影產業與政治因素外,也是受惠於文化冷戰所帶動興起的泛亞跨國製片網絡,加上港台與日本媒體正面形象的報導。張美瑤的明星研究反映出「1960年代冷戰文化下東亞影像的區域脈動」,也提供「對於冷戰文化動態影像裝置的批判思考」。

  礙於出刊時程,本期專號無法更廣納其他臺灣電影面向的新研究論述。歡迎各方持續將相關電影研究論文投稿至《藝術學研究》,也期待國內有更多學術機構與學者願意投入對於臺灣電影的研究。

專號序
/ 林文淇(專號客座主編)    Wenchi Lin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Wenchi Lin (Guest Editor)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Song Yong SING
1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SHIH Wei-chu
51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Nien-ying Wang
89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Wang, Wan-jui
125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