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2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3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4 |
《工作與時日》1-382 |
徐學庸 |
59 |
5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6 |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
何淑靜 |
56 |
7 |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
Yong Huang |
55 |
8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9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10 |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
楊勝欽 |
49 |
11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12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13 |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
鄧克銘 |
35 |
14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15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16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17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18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19 |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
白宛仙 |
26 |
20 |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
陳建宏 |
23 |
21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22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23 |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
沈曉茵 |
20 |
24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25 |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
蔡家和 |
14 |
26 |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
謝居憲 |
12 |
27 |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
李素楨 |
11 |
28 |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
許惠敏 |
9 |
29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30 |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
周芳美 |
6 |
31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