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2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3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4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5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6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7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8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9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10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11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12 |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
曾春海 |
27 |
13 |
經典詮釋與理論轉移——中國哲學經典詮釋之三大變例 |
馮耀明 |
24 |
14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15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16 |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
涂藍云 |
14 |
17 |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
蕭振聲 |
11 |
18 |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
莊元輔 |
10 |
19 |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
蕭美齡 |
9 |
20 |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
沈享民 |
9 |
21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