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the Other    搜尋結果共 72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林維杰 78
2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3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4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王心運 73
5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6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7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8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劉俊法 69
9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林待吟 69
10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王嬿翔 69
11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12 病人自主決定權與「涉艾信息」告知規則的建構 胡曉翔 67
13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14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15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廖育正 65
16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林淑文 64
17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8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汪文聖 62
19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20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21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蔡永凱 60
22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23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24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蔡承志 59
25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26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黃雅嫺 56
27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Yong Huang 55
28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鄧元尉 55
29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30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31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32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33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楊清惠 45
34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陳榮灼 44
35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莊兵 42
36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37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John Lance Griffith 39
38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佐藤將之 39
39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40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41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42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43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44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45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46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許綺玲 33
47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鄭芳祥 33
48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49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50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江一煥 30
51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李淑卿 30
52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施盈佑 30
53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李瑞全 29
54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55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楊自平 28
56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57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58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白宛仙 26
59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60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陳詠琳 23
61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62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楊晉龍 21
63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64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65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易繼心 9
66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67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68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69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70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曾瀚霈 1
71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72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