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2 |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
陳昱萍 |
73 |
3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4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5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6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7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8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9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10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11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12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13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14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15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16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17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18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19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20 |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
釋法律 |
63 |
21 |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
戴正德、[中]馬俊領 |
61 |
22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23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24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25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26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27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28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29 |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
劉愛民 |
57 |
30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31 |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
吳宗憲 |
56 |
32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33 |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
朱湘鈺 |
55 |
34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35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36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37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38 |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
唐經欽 |
49 |
39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40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41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42 |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
朱湘鈺 |
46 |
43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44 |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
陳榮灼 |
44 |
45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46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47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48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49 |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
蘇芳玉 |
40 |
50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51 |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
佐藤將之 |
39 |
52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53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54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55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56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57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58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59 |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
鍾振宇 |
34 |
60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61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62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63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64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65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66 |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
江淑君 |
32 |
67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68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69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70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71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72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73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74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75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76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77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78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79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80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81 |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
黃崇修 |
25 |
82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83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84 |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
楊祖漢 |
24 |
85 |
顧頡剛春秋學初探 |
丁亞傑 |
23 |
86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87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88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89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90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91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92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93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94 |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
馮兵;樂愛國 |
19 |
95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96 |
Commentary as Pedagogical Guide: Scripture and Commentary in he Thoughts of Philo Judaeus |
Sze-kar Wan |
18 |
97 |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
林維杰 |
17 |
98 |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
黃俊傑、蔡明田 |
16 |
99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100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101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102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103 |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
李安澤 |
13 |
104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105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106 |
柳宗元散文思想及其造詣發微 |
姚振黎 |
9 |
107 |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
許玉敏 |
9 |
108 |
計然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
陳飛龍 |
8 |
109 |
顏氏家訓思想探究?論讀書、文學、避諱觀 |
姚振黎 |
8 |
110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111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112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113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
114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