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2 |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
釋照量 |
71 |
3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4 |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
李瑞全 |
71 |
5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6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7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8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9 |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
李明書 |
67 |
10 |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
周琬琳 |
67 |
11 |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
許文鳳 |
67 |
12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13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14 |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
郭彥伯 |
62 |
15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16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17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18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19 |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
洪凌 |
58 |
20 |
遼代劉六符兄弟與遼宋外交 |
蔣武雄 |
57 |
21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22 |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
蕭玉霜 |
57 |
23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24 |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
劉怡君 |
55 |
25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26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27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28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29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30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31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32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33 |
Lee, Shui Chuen, ed. The Famil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and Biotechnology: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Asian Moral Perspectives. |
蔡篤堅 |
35 |
34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35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36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37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38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39 |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
25 |
40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41 |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
于禮本 |
24 |
42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43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44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45 |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
黃繼立 |
18 |
46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47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48 |
南北朝周弘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13 |
49 |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
謝居憲 |
12 |
50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