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2 |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
陸敬忠 |
70 |
3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4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5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6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7 |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
許又方 |
37 |
8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9 |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
Erik Bordeleau |
34 |
10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11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12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13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14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15 |
Subjectivity and Belief: Walter Benn Michaels' Re-circulation of Classical Pragmat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
何春蕤 |
8 |
16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17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