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
陳欣白 |
75 |
2 |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
林佳和 |
75 |
3 |
效益主義的幽靈:大COVID時代的公共衛生倫理反思 |
葉明叡、李柏翰 |
74 |
4 |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
王心運 |
73 |
5 |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
陳昱萍 |
73 |
6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7 |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
葉明叡 |
71 |
8 |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
陸敬忠 |
70 |
9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10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11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12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13 |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
胡曉翔 |
68 |
14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15 |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
釋照量 |
68 |
16 |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意涵:引言 |
李瑞全 |
67 |
17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18 |
自主與善終 |
尉遲淦 |
67 |
19 |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
黃漢忠 |
67 |
20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21 |
病人自主決定權與「涉艾信息」告知規則的建構 |
胡曉翔 |
67 |
22 |
從北京首例冷凍胚胎案看患者自主權 |
田文鳳、張新慶、張群芝、杜華英 |
67 |
23 |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
李明書 |
67 |
24 |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
周琬琳 |
67 |
25 |
臺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倫理分析 |
林孟蒨 |
67 |
26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27 |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
許文鳳 |
67 |
28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29 |
Regan 與動物權 |
田錦宏 |
66 |
30 |
Tom Regan動物權學說初探 |
張秀惠 |
66 |
31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32 |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
張曉威 |
63 |
33 |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
釋法律 |
63 |
34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35 |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
陳逸婷 |
62 |
36 |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
林雅萍 |
61 |
37 |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
蕭玉霜 |
61 |
38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39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40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41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42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43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44 |
以信任機制探討伴侶契約對同志親密關係的平等保障 |
邱子安 |
58 |
45 |
Regan 與動物權 |
李凱恩 |
56 |
46 |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 |
林永崇 |
56 |
47 |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
Yong Huang |
55 |
48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49 |
|
|
51 |
50 |
|
|
50 |
51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52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53 |
Power vs. Right: 第十二條第七款的省思 |
蘇怡華 |
43 |
54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55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56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57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58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59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60 |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
Martin Schonfeld |
29 |
61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62 |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28 |
63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64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65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66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67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68 |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
林聖智 |
18 |
69 |
"Human Right" as Heavenly Duty: A Mencian Perspective |
黃俊傑 |
14 |
70 |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
楊錦富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