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2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3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4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5 |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
聶豪 |
64 |
6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7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8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9 |
崇禎時期四部詞選收錄姜夔詞探析 |
林淑華 |
49 |
10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11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12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13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14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15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16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17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18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19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20 |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
鞏本棟 |
31 |
21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22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23 |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
黃麗娟 |
30 |
24 |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
張文朝 |
29 |
25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26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27 |
試析況周頤《蕙風詞話》之重拙大理論 |
卓清芬 |
27 |
28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29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30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31 |
The Modulation between the Realistic and Romantic Approaches to Nature and Man in Frost's Poetry |
郭章瑞 |
14 |
32 |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 |
張夢機 |
12 |
33 |
Love and Religion in Matthew Arnold's Poetry |
郭章瑞 |
11 |
34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35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36 |
雜事詩的性質與發展 |
龔鵬程 |
6 |
37 |
Human Suffering in Wordsworth's Early Poetry |
呂秀玲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