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
釋昭慧 |
71 |
2 |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
李瑞全 |
71 |
3 |
|
|
71 |
4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5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6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7 |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
廖朝陽 |
61 |
8 |
|
|
51 |
9 |
|
|
50 |
10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11 |
|
|
49 |
12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13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14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15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16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17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18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19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20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21 |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
32 |
22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23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24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25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26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27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28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29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30 |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
江兆申 原著 |
12 |
31 |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
王君琦 |
11 |
32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33 |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
吳方正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