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
邱獻儀、鄭凱元 |
77 |
2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3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4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5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6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7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8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9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10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11 |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
江凌青 |
16 |
12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13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14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