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2 |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
林威杰 |
70 |
3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4 |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
James Wicks |
64 |
5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6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7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8 |
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 |
王采淇 |
51 |
9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10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11 |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
謝居憲 |
43 |
12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13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14 |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
佐藤將之 |
39 |
15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16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17 |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
陳志杰 |
34 |
18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19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20 |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
楊晋龍 |
30 |
21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22 |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
楊祖漢 |
24 |
23 |
吳宓與毛彥文——鉅變時代下的兩性關係 |
吳振漢 |
23 |
24 |
吳澄《易纂言》之句讀判斷與訓詁方法 |
楊自平 |
22 |
25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26 |
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 |
吳振漢 |
17 |
27 |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
岑溢成 |
13 |
28 |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
蕭振邦 |
9 |
29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30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31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