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
郭彥伯 |
62 |
2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3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4 |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 |
何淑靜 |
50 |
5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6 |
|
|
47 |
7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8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9 |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
黃冠閔 |
38 |
10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11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12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13 |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
朱曉海 |
31 |
14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15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16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17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18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19 |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
李瑞全 |
29 |
20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21 |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
白宛仙 |
26 |
22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
梁碧茹 |
23 |
23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24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25 |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
張婉真 |
2 |
26 |
The Implied Author and the Unimplied Author |
許經田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