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
李力庸 |
69 |
2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3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4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5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6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7 |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
劉亞蘭 |
34 |
8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9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10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11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