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2 |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
林香薇 |
68 |
3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4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5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6 |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
甘佳平 |
51 |
7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8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9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10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11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12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13 |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
于禮本 |
24 |
14 |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
鄭文泉 |
23 |
15 |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
林維杰 |
19 |
16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17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18 |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
劉德明 |
16 |
19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20 |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
王林偉 |
11 |
21 |
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 |
林維杰 |
10 |
22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