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
關啟文 |
75 |
| 2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 3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4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 5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6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7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 8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 9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 10 |
戰後臺日交流下的中日文化經濟協會(1952-1972) |
洪紹洋 |
63 |
| 11 |
Artaud et Adamov : du théâtre de la cruauté au théâtre de la séparation |
朱鴻洲 |
63 |
| 12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 13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 14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 15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 16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 17 |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
Jacques Marx |
58 |
| 18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 19 |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
洪凌 |
58 |
| 20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 21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 22 |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
趙苑夙 |
57 |
| 23 |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 |
林永崇 |
56 |
| 24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 25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 26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 27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 28 |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
甘佳平 |
51 |
| 29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 30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31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 32 |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
許又方 |
37 |
| 33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34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 35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 36 |
「西方藝術史研究的新視界」專號序言 |
楊尹瑄 (專號客座主編) |
36 |
| 37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38 |
編者的話 — 歡迎更多的學術論文 |
葉保強 |
34 |
| 39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40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41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 42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 43 |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
張雅婷 |
33 |
| 44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45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 46 |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
吳怡芬 |
32 |
| 47 |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
32 |
| 48 |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
謝佳娟 |
31 |
| 49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 50 |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
洪惟助 |
30 |
| 51 |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
黃立芸 |
30 |
| 52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 53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54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 55 |
附錄113-114年8月止各校歷史系所博碩士論文統計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會 |
27 |
| 56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 57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58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 59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 60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61 |
第十九期 |
詳如內文 |
19 |
| 62 |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
許維賢 |
19 |
| 63 |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
蘇子中 |
19 |
| 64 |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
陳祺助 |
18 |
| 65 |
第十七期 |
詳如內文 |
17 |
| 66 |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
林維杰 |
17 |
| 67 |
第十六期 |
詳如內文 |
16 |
| 68 |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
江凌青 |
16 |
| 69 |
第十五期 |
詳如內文 |
15 |
| 70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 71 |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
洪敏秀 |
14 |
| 72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 73 |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
沈曉茵 |
11 |
| 74 |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
蕭振聲 |
11 |
| 75 |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
楊錦富 |
9 |
| 76 |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
沈享民 |
9 |
| 77 |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
宮筱筠 |
6 |
| 78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 79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 80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
| 81 |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
謝佳娟 |
4 |
| 82 |
《哥德式建築的黎明》 |
吳方正 |
3 |
| 83 |
第二期 |
詳如內文 |
2 |
| 84 |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
李淑卿 |
2 |
| 85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