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2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3 |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
賴錫三 |
59 |
4 |
永恆與生命意義 — 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
柯志明 |
59 |
5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6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7 |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
林慧如 |
57 |
8 |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
李德材 |
54 |
9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10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11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12 |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
葉海煙 |
29 |
13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14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15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16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17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18 |
詮解《論語》「過」觀 |
施盈佑 |
18 |
19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20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21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22 |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
李瑞全 |
9 |
23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