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現代    搜尋結果共 126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甯應斌 74
2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3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4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5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6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楊雨青 70
7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廖育正 69
8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翁文嫻 69
9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凌頌榮 68
10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11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鄭宗義 66
12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陳惠湄 65
13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14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15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16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17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18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賴麗芳 62
19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20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21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Huei-chen Li 62
22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23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24 善終觀點下的儒家生死觀 尉遲淦 59
25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26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蕭鳳嫻 58
27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28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王君琦 53
29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30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蕭振邦 52
31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32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33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34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35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趙家琦 48
36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37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38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39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40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41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42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43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44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45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46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 萬胥亭 38
47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48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49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50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51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52 孔子義利觀之辨明 — 兼論對現代企業經營之省思 吳政峰、陳美華 34
53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54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55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56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57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58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59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60 余英時與新儒家 李顯裕 31
61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62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63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64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65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66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黃柏翰 29
67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 吳振漢 28
68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黃信二 27
69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70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71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鄭育瑜 26
72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毛硯平 25
73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吳方正 25
74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75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76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程安鯖 24
77 牟宗三之後「對列格局」儒學的探路者—— 《後新儒家與現代之後:林安梧教授回甲誌慶學術論集》書評 鄭文泉 24
78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鍾彩鈞 23
79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23
80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81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82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83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84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85 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王晴佳 20
86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馮兵;樂愛國 19
87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88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趙敬邦 18
89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90 第十六期 詳如內文 16
91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李瑞全 16
92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93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劉德明 16
94 台灣現代工業發展初期政商間的仲介人物(1950-1960) 吳振漢 16
95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96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97 老子管理哲學及其現代應用 馮滬祥 15
98 從「君子之射」思考習射的現代意義 廖崇斐 14
99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100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101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102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103 朱子與哈伯馬斯 ──倫理學的新方向 陳榮灼 13
104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05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106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107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108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09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10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111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蕭美齡 9
112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13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114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15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116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張明宗 6
117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118 人工孕母與現代醫學倫理 李宇宙 5
119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120 後現代應用倫理學──以生命倫理為例 范瑞平 3
121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22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123 現代日本語の敬語についての基礎知識 李寬子 2
124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
125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126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文思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