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2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3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4 |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
郭萬青 |
52 |
5 |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
鄭安晞 |
50 |
6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7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8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9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10 |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
黃雅莉 |
40 |
11 |
宋元明歷史與清代變局──順延抑或躍變? |
袁劍 |
38 |
12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13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14 |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
黃立芸 |
30 |
15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16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17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18 |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
陳建宏 |
23 |
19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20 |
第十九期 |
詳如內文 |
19 |
21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22 |
劉台拱《論語駢枝》研究 |
黃湛 |
17 |
23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24 |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
楊自平 |
11 |
25 |
從《御纂周易述義》論乾隆殿堂《易》學特色 |
楊自平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