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2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3 |
《太一生水》水的機體論對 環境教育的啟發 |
蘇何誠 |
69 |
4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5 |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
釋照量 |
68 |
6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7 |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
聶豪 |
64 |
8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9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10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11 |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
沈雕龍 |
60 |
12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13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14 |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
楊勝欽 |
49 |
15 |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
陳慶坤 |
49 |
16 |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
劉秀春 |
49 |
17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18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19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20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21 |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
蘇芳玉 |
40 |
22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23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24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25 |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
吳學明 |
28 |
26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27 |
「殘軀」——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Torso Belvedere對米開朗基羅的啟發與影響 |
花亦芬 |
26 |
28 |
台灣生態環境的結構性問題 — 以水資源問題為主軸的幾項考察 |
釋昭慧 |
26 |
29 |
建立用水的新倫理 |
金恆鑣 |
26 |
30 |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
李力庸 |
24 |
31 |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
陳建宏 |
23 |
32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33 |
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 |
楊儒賓 |
20 |
34 |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
宋惠如 |
19 |
35 |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
黃繼立 |
18 |
36 |
第十七期 |
詳如內文 |
17 |
37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38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39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40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41 |
愛滋病與性交易:北京研討會後的反思 |
陳浩文 |
8 |
42 |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
張明宗 |
6 |
43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44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
45 |
地下水污染問題之討論 |
陳家洵 |
3 |
46 |
黃檗寺與其僧侶的政治活動 |
盧秀華 |
1 |
47 |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
文思慧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