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 2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 3 |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 
							  黃立芸 | 
							  30 | 
							
						
							
							
							
							  | 4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5 |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 
							  周揚波 | 
							  28 | 
							
						
							
							
							
							  | 6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 7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 8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 9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10 |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 
							  鄭文泉 | 
							  23 | 
							
						
							
							
							
							  | 11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 12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13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 14 | 
							  第十九期 | 
							  詳如內文 | 
							  19 | 
							
						
							
							
							
							  | 15 |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 
							  黃立芸 | 
							  16 | 
							
						
							
							
							
							  | 16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 17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18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 19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 20 |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 
							  黃立芸 | 
							  9 | 
							
						
							
							
							
							  | 21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 22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