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導言:定靜工夫當代詮釋與應用 | 
							  黃崇修 | 
							  79 | 
							
						
							
							
							
							  | 2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3 | 
							  守靜與用靜──韓非的虛靜術用 | 
							  廖育正 | 
							  79 | 
							
						
							
							
							
							  | 4 | 
							  論荀子定靜思維在儒家品德機器人建構中 的定位──以孟、荀理論型態差異談起 | 
							  黃崇修 | 
							  79 | 
							
						
							
							
							
							  | 5 | 
							  AI 時代自由的可能? 在科技宰制與「定靜」工夫之間 | 
							  林盈銓、黃繼立 | 
							  79 | 
							
						
							
							
							
							  | 6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7 | 
							  魏徵於政治場域的中正之道: 以《貞觀政要》中的君臣對話為視點 | 
							  邱祐寧 | 
							  79 | 
							
						
							
							
							
							  | 8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 9 | 
							  定靜工夫視野下的愛情與神聖 | 
							  黃崇修 | 
							  72 | 
							
						
							
							
							
							  | 10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11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 12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 13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 14 | 
							  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 | 
							  王采淇 | 
							  51 | 
							
						
							
							
							
							  | 15 |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 | 
							  何淑靜 | 
							  50 | 
							
						
							
							
							
							  | 16 |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 
							  唐經欽 | 
							  49 | 
							
						
							
							
							
							  | 17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 18 | 
							  魏校《大學指歸》的思想體系 | 
							  何威萱 | 
							  37 | 
							
						
							
							
							
							  | 19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 20 |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 
							  陳志杰 | 
							  34 | 
							
						
							
							
							
							  | 21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 22 |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 
							  江淑君 | 
							  32 | 
							
						
							
							
							
							  | 23 |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 
							  楊自平 | 
							  32 | 
							
						
							
							
							
							  | 24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 25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 26 |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 
							  黃崇修 | 
							  25 | 
							
						
							
							
							
							  | 27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28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29 |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 
							  黃繼立 | 
							  18 | 
							
						
							
							
							
							  | 30 |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 
							  陳祺助 | 
							  18 | 
							
						
							
							
							
							  | 31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 32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 33 | 
							  「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 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 
							  曾暐傑 | 
							  16 | 
							
						
							
							
							
							  | 34 |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 
							  黃秋韻 | 
							  15 | 
							
						
							
							
							
							  | 35 |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 
							  朱雪芳 | 
							  15 | 
							
						
							
							
							
							  | 36 |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 
							  楊祖漢 | 
							  15 | 
							
						
							
							
							
							  | 37 |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 
							  朱湘鈺 | 
							  15 | 
							
						
							
							
							
							  | 38 |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 
							  韓曉華 | 
							  15 | 
							
						
							
							
							
							  | 39 |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 
							  戴璉璋 | 
							  14 | 
							
						
							
							
							
							  | 40 |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呂銘崴 | 
							  14 | 
							
						
							
							
							
							  | 41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 42 |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 
							  張衛紅 | 
							  14 | 
							
						
							
							
							
							  | 43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 44 |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 
							  楊祖漢 | 
							  13 | 
							
						
							
							
							
							  | 45 | 
							  王船山對朱子《孟子‧浩然章》詮釋之批評──以《讀孟子大全說》為據 | 
							  蔡家和 | 
							  12 | 
							
						
							
							
							
							  | 46 |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 
							  侯潔之 | 
							  10 | 
							
						
							
							
							
							  | 47 | 
							  船山對朱子論「知言養氣」的理解與批判 | 
							  賴文遠 | 
							  10 | 
							
						
							
							
							
							  | 48 |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 
							  謝君讚 | 
							  10 | 
							
						
							
							
							
							  | 49 |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 
							  許惠敏 | 
							  9 | 
							
						
							
							
							
							  | 50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 51 |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 
							  蘇子媖 | 
							  9 | 
							
						
							
							
							
							  | 52 |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 
							  黃瑩暖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