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2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3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4 |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
林待吟 |
69 |
5 |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
陳俊啟 |
67 |
6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7 |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
黃猷欽 |
64 |
8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9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10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11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12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13 |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
甘佳平 |
51 |
14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15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16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17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18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19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20 |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
張思靜 |
46 |
21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22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23 |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
葉雅茹 |
41 |
24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25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26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27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28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29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30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31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32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33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34 |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
陳維玲 |
28 |
35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36 |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
吳晶 |
24 |
37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38 |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
沈曉茵 |
17 |
39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40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41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