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2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3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4 |
論楊時喬《易》學圖說的先天成卦之推衍 |
陳睿宏 |
37 |
5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6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7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8 |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
楊自平 |
32 |
9 |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28 |
10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11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12 |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
戴璉璋 |
14 |
13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14 |
南北朝周弘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13 |
15 |
敦煌伯二六一九、三八七二號唐寫本周易王弼注殘卷書後 |
林平和 |
11 |
16 |
從《御纂周易述義》論乾隆殿堂《易》學特色 |
楊自平 |
10 |
17 |
鹽鐵論引述周易、尚書、毛詩考 |
林平和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