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效益主義的幽靈:大COVID時代的公共衛生倫理反思 |
葉明叡、李柏翰 |
74 |
2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3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4 |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台港兩地有關 活體器官捐贈的相關規定 |
黃漢忠 |
68 |
5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6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7 |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
許文鳳 |
67 |
8 |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
釋昭慧 |
66 |
9 |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
寗應斌(卡維波) |
62 |
10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11 |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
王顥中 |
62 |
12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13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14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
楊劍豐 |
54 |
15 |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
李德材 |
54 |
16 |
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 |
楊⽂⼭、王乃琳 |
52 |
17 |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
50 |
18 |
醫病關係=關懷關係? |
廖瑞琪 |
50 |
19 |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
王從恕 |
48 |
20 |
正義的本土化 — 台灣對歐美環境 正義理論的繼受及其所面臨之困難 |
黃之棟、黃瑞祺 |
46 |
21 |
從雷根(Tom Regan)與辛格(Peter Singer)的觀點談動物安樂死 — 以台灣大專院校動物保護社團學生義工案例談起 |
王萱茹 |
43 |
22 |
台灣生命倫理學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
蔡篤堅 |
41 |
23 |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
蘇芳玉 |
40 |
24 |
專題引言: 人權在台灣的反思 |
葉保強 |
39 |
25 |
2000-2005年台灣老人人權發展的現況與展望 |
王雲東 |
39 |
26 |
台灣環境污染實錄 — 安順廠事件之省思 |
黃柏翰 |
37 |
27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28 |
與台灣共舞:永續環境生態之路 |
李賢淇 |
36 |
29 |
從商業倫理反思台灣政商弊案工作坊 |
楊國鑫 |
36 |
30 |
台灣的完全解除髮禁案例 |
楊國鑫 |
35 |
31 |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
劉紀雯 |
35 |
32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33 |
台灣醫院的看護人員之醫療倫理問題 |
李淑玲 |
34 |
34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35 |
島影星系:評《台灣電影的新三十二面體》 |
王萬睿 |
33 |
36 |
台灣公司治理之概述 |
賴文遠 |
33 |
37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38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39 |
台灣面對全球暖化之衝擊而來的因應對策 |
賴文遠 |
32 |
40 |
風災過後的溫泉鄉悲歌 — 台灣溫泉旅遊業的經營倫理與社會責任 |
林雅萱 |
32 |
41 |
台灣女性的生育自主權之問題與權利分析 |
李素楨 |
31 |
42 |
朱德蘭,《台灣總督府と慰安婦》 |
伊藤桃子 |
31 |
43 |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
洪惟助 |
30 |
44 |
台灣社會貧窮現象概況 |
黃柏翰 |
30 |
45 |
整合社會契約理論與台灣的觀光規範 |
陳小雯 |
30 |
46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47 |
有關應用倫理學的誤解與迷思 |
葉保強 |
29 |
48 |
輔仁大學「專業倫理」課程的推行與展望 |
詹德隆、廖湧祥 |
29 |
49 |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
文祖湘、蕭玥涓 |
29 |
50 |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
黃柏翰 |
29 |
51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52 |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
林綺雲、徐明瀚 |
28 |
53 |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
吳學明 |
28 |
54 |
SARS的涉利者模式分析 — 以和平醫院廢棄物處理為議題 |
釋修禪 |
28 |
55 |
商業倫理SARS個案分析 — 娛樂百貨業SOGO百貨與大葉高島屋百貨處理員工染SARS之比較 |
林雅萱 |
28 |
56 |
台灣SARS疫情事件中媒體的商業倫理 |
林永崇 |
28 |
57 |
SARS對台灣交通與旅遊衝擊所產生的倫理議題 |
曾傳家 |
28 |
58 |
台灣醫學界於SARS後之反省 |
賴文遠 |
28 |
59 |
由時代變遷反思台灣機構倫理的發展可能 |
蔡篤堅 |
27 |
60 |
引論:生態學落實於台灣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理念與行動 |
汪靜明 |
26 |
61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62 |
台灣生態環境的結構性問題 — 以水資源問題為主軸的幾項考察 |
釋昭慧 |
26 |
63 |
台灣生態保育運動的獨行俠 — 陳玉峰 |
黃柏翰 |
26 |
64 |
台灣當前的生態保育圖像略述 |
黃柏翰 |
26 |
65 |
台灣撲虐經驗所展現的醫學倫理新貌 |
|
24 |
66 |
台灣生態旅遊之特性及其展望 |
|
24 |
67 |
北宋「老人」的食療與養生內涵——以《奉親養老書》為核心的文獻分析 |
皮國立 |
23 |
68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69 |
台灣農村社區產業轉型的困境與因應之聯想 |
謝弘俊 |
23 |
70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71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72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73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74 |
台灣脈絡下的社會影響評估:環境社會學的觀點 |
王俊秀 |
20 |
75 |
台灣觀光景點之企業倫理:試論北埔五百元菜脯蛋事件 |
楊國鑫 |
19 |
76 |
台灣女性的「生男」使命 |
何師竹 |
17 |
77 |
台灣現代工業發展初期政商間的仲介人物(1950-1960) |
吳振漢 |
16 |
78 |
第十五期 |
詳如內文 |
15 |
79 |
Morality Books and the Grown of Local Cults; A Case Study of the Palace of Guidance |
康豹 |
14 |
80 |
應用倫理學在台灣的發展 |
朱建民 |
13 |
81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82 |
台灣永續之道 |
陳章波 |
10 |
83 |
台灣安寧療護的現況及展望 |
賴允亮 |
8 |
84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85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86 |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
林文淇 |
5 |
87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88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
89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90 |
第二期 |
詳如內文 |
2 |
91 |
我對台灣地區應用倫理學發展情形的一些看法? |
鈕則誠 |
2 |
92 |
黃檗寺與其僧侶的政治活動 |
盧秀華 |
1 |
93 |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
魏嘉弘 |
1 |
94 |
台灣的愛滋病與權益 |
戴宇光 |
1 |
95 |
Cindy Patton討論與愛滋病相關的 法律與醫療倫理問題 |
吳秀瑾 |
1 |
96 |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