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2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3 |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
林維杰 |
70 |
4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5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6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7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8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9 |
儒家論人與萬物暨動物之關係和責任 |
李瑞全 |
55 |
10 |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
陳榮灼 |
55 |
11 |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
朱湘鈺 |
55 |
12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13 |
儒學近年在法國的發展——自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與程艾藍(Anne Cheng)兩篇就職講詞分析說起 |
岑詠芳 |
52 |
14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15 |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
唐經欽 |
49 |
16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17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18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19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20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21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22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23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24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25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26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27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28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29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30 |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
姜龍翔 |
29 |
31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32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33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34 |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
游騰達 |
27 |
35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36 |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
陳政揚 |
25 |
37 |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
楊祖漢 |
24 |
38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39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40 |
牟宗三之後「對列格局」儒學的探路者—— 《後新儒家與現代之後:林安梧教授回甲誌慶學術論集》書評 |
鄭文泉 |
24 |
41 |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
鍾彩鈞 |
23 |
42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43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44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45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46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47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48 |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
黃兆強 |
20 |
49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50 |
On the Religiosity of Confucianism |
黃俊傑 |
20 |
51 |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
陳祺助 |
18 |
52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53 |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
李瑞全 |
16 |
54 |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
黃麗娟 |
16 |
55 |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
黃秋韻 |
15 |
56 |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
朱雪芳 |
15 |
57 |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
涂藍云 |
14 |
58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59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60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61 |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
林維杰 |
12 |
62 |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
黃信二 |
12 |
63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64 |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
陳學然 |
10 |
65 |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
沈享民 |
9 |
66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67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68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69 |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
謝居憲 |
8 |
70 |
論儒學客觀化的曲成問題——為「一心開二門」進一解 |
王邦雄 |
5 |
71 |
從儒學觀點看器官移植 |
楊祖漢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