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第 27  期

研究論文

  (5)
太平洋戰爭時期臺灣"皇國"青年的形象塑造: 以《青年之友》為例(1941–1943年)
作者 姜明宙
Author
關鍵詞 南進國民鍊成《青年之友》雜誌社會教育形象塑造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1941至1943年間,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國家機器如何藉由官方之社會教育刊物《青年之友》,構築殖民地臺灣青年的國家角色想像、心理認同與實學知識,進而實現對青年的動員與意識形態整合。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不僅是《青年之友》所傳遞的內容為何,更在於其如何作為國家權力的延伸工具,透過敘事策略與符號建構,賦予青年特定的身分定位與行動義務。隨著戰線由中國大陸擴大至東南亞與太平洋,日本加速對戰時體制的建構,處地緣戰略要衝的臺灣遂成為「南進」國策的重要基地。時任臺灣總督小林躋造據此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大政策方向,以全面推動殖民地的戰時體制。在此政策背景下,由臺灣教育會社會教育部出版的《青年之友》,不僅繼承了《薰風》針對青年團的宣教定位,也與語言教育刊物《國光》與面向學童的《黎明》形成差異化分工。《青年之友》作為青年社會教育刊物,繼承了《薰風》面向青年團的刊物性質,通過文章、歌曲和文學作品等多種形式,塑造發動「大東亞戰爭」的合理性、培養青年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精神。本文將以《青年之友》為核心文本,分析其如何作為國家機器的媒介,形塑特定的青年角色想像,並進一步揭示戰時臺灣在「皇民化」與「南進」國策雙重目標下的國策宣傳邏輯與社會控制機制。
Abstract
一加一能否大於二: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陸空協同戰術述論(1945-1949)
/ 仲翔    
001
中國大饑荒與列寧格勒圍城饑荒之比較
/ 李芸庭    
031
從漢代律令考察「巫蠱之禍」 ——兼論事件對王莽代漢的影響
/ 李建鋒    Lee Kin Fung
047
近代中國大學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發展 ——以滬江大學為中心
/ 肖琳琳    
072
李悝爭議叢考──仕宦經歷與《法經》存偽考論
/ 林育丞    LIN,YU CHENG
098
「火輪船」、「火船」與「輪船」: 近代輪船之指稱及其概念差異
/ 林柔辰    LIN, JOU-CHEN
123
苦難凝視:阮玲玉銀幕形象中的女性命運與時代投射
/ 鄭育瑜    Cheng, Yu-Yu
164
從「大逃港」看香港內部不同地區居民身份認同的差異: 以新界與香港市區為例
/ 盧凱軒    
185
疫病與救援——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如何救濟大饑荒中的疫病 (1959-1962)
/ 藍威承    
205
附錄113-114年8月止各校歷史系所博碩士論文統計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會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