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 太平洋戰爭時期臺灣"皇國"青年的形象塑造: 以《青年之友》為例(1941–1943年) |
|
 |
| 作者 |
姜明宙 |
| Author |
|
| 關鍵詞 |
南進、
國民鍊成、
《青年之友》雜誌、
社會教育、
形象塑造
|
| 摘要 |
本文旨在探討1941至1943年間,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國家機器如何藉由官方之社會教育刊物《青年之友》,構築殖民地臺灣青年的國家角色想像、心理認同與實學知識,進而實現對青年的動員與意識形態整合。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不僅是《青年之友》所傳遞的內容為何,更在於其如何作為國家權力的延伸工具,透過敘事策略與符號建構,賦予青年特定的身分定位與行動義務。隨著戰線由中國大陸擴大至東南亞與太平洋,日本加速對戰時體制的建構,處地緣戰略要衝的臺灣遂成為「南進」國策的重要基地。時任臺灣總督小林躋造據此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大政策方向,以全面推動殖民地的戰時體制。在此政策背景下,由臺灣教育會社會教育部出版的《青年之友》,不僅繼承了《薰風》針對青年團的宣教定位,也與語言教育刊物《國光》與面向學童的《黎明》形成差異化分工。《青年之友》作為青年社會教育刊物,繼承了《薰風》面向青年團的刊物性質,通過文章、歌曲和文學作品等多種形式,塑造發動「大東亞戰爭」的合理性、培養青年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精神。本文將以《青年之友》為核心文本,分析其如何作為國家機器的媒介,形塑特定的青年角色想像,並進一步揭示戰時臺灣在「皇民化」與「南進」國策雙重目標下的國策宣傳邏輯與社會控制機制。 |
| Abstrac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