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
|
|
作者 |
李力庸 |
Author |
|
關鍵詞 |
臺灣米、
朝鮮米、
農會、
水利、
米商
|
摘要 |
日本統治臺灣時,已經開始依賴外米,臺灣總督府選擇糖業為主要發展重點;而日本合併朝鮮時,日商已積極投資米作部門。在 1920 年之後,日本糧食政策由依賴外米轉向自給,因為這個政策,臺灣的米作有不同的地位。兩地的米穀增產皆運用科學化手段,經歷各自歷史上最有系統的技術改良,朝鮮部分還稱為首次集中、大規模的農業開發。臺灣經歷在來米與蓬萊米改良兩個階段的米作發展,在生產上維持本地資本的投資,在米穀流通上臺灣商人保有相當影響力。朝鮮總督府則鼓勵日資投資,佈局於移民、土地投資、浩大的水利工程與流通,兩地呈現明顯的差異性。本文透過日本在臺灣、朝鮮殖民期間的米穀政策、投資、生產模式、技術、米穀流通結構等課題的比較,分析日本對殖民地的資源佈局,農村社會組織差異性,米穀生產、移出與殖民地自身的糧食供應情形,以及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
Abstrac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