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Innovate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Young school miscellaneous word" is meaning and Value of traditional Elementary education |
|
作者 |
周安邦 |
Author |
Chou, An-pang |
關鍵詞 |
雜字、
蒙學、
兒童教育、
教育、
幼教
|
摘要 |
「幼學雜字」是傳統蒙學中的一種識字與發蒙教材,常見收錄於明代之後的日用類書中。內容上主要分成兩部份:一是「圖文並置」,不分詞類,直接音注,將實際生活中各式具體之名物,配合圖例、音注,逐字刊載,屬蒙童初學識字與發音入門的雜字書。另一則是「分類字詞」,並附譯義,具檢索字詞意義之功能,屬識字後進階學習之詞庫。唐代囿於印刷技術的限制,書籍仍以寫本的形式流傳,宋明時期由於科舉制度的盛行、商品經濟的活躍、市民社會的發展以及印刷技術的提高,使得知識普及率迅速提升,閱讀的群體由菁英向庶民開展,在閱讀群體對於語文學習迫切的需求下,學習的載體在內容與形式勢必朝向通俗與實用性上發展,而「幼學雜字」這類識字發蒙教材便應運而生。語文學習的含義並不止於識字,也包括了圖像的理解。「讀圖」也是一種學習和獲取資訊的途徑。圖像在傳統中國童蒙的學習中,是異於文字的另一套符號學習系統。圖文並置的蒙學教材,讓學習者能於圖像與文字之間產生互文性的閱讀效果,亦增加了圖文間意義上的張力。本文擬以《雜字類函》中收錄的資料為範疇,輔以個人收集的相關雜字典籍,希望通過「圖文互證」的研究方法,分別對雜字中「分類字詞」與「圖文並置」之特色進行探討,期於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中,尋求明代之後庶民蒙童教材在語文學習上所呈現的特殊學習效果,冀以探討「幼兒雜字」這種識字與發蒙教材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Abstrac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