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第 52  期

專題論文
Special Issue

  (200)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作者 陳嘉鳳、周才忠
Author
關鍵詞 快樂幸福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社會支持網絡幸福指標幸福政策
摘要 本文透過歷年國內外多個調查研究的結果,呈現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網絡的概況、趨勢、縣市分析及其與經濟的關聯性。並嘗試理解生活中的八大層面對於民眾快樂幸福感的預測模式。同時探討民眾面對困境時的因應方式和求助行為。最後,參照國際組織或重要國家的幸福政策、指標或社區方案,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有效提昇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的政策導向與實務作法,以期真正實踐「幸福臺灣」的政治口號。

本文呈現:(1)陳嘉鳳等(2010)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間進行臺灣25縣市近兩萬民眾的主觀快樂調查發現,1.5%的人自評是快樂的。中研院兩項調查結果也顯示,臺灣近年自評整體生活快樂的民眾皆佔人口中的大多數。(2)臺灣的離島與東部民眾顯著比北部、中部與南部地區的民眾要來得快樂。各縣市的個人可支配所得的最高與最低數值相差近一倍之多,但其卻沒有反應在民眾快樂程度的增加上。每月收入多寡較影響到中低薪資者的快樂程度,但對月薪超過七萬元者其邊際效益就減低了。(3)影響民眾快樂幸福感的鉅觀因素包括社會、經濟與治安層面,微觀因素包括社區、教育、家庭與個人層面,而工作層面則同時歸屬於鉅觀與微觀因素。其中,又以微觀因素對民眾的快樂幸福感有較高的預測力。(4)臺灣近十年的人均GDP 增幅超過兩成,民眾生活滿意度卻呈小降。(5)臺灣三成左右的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或為事煩心時,其無法或不容易找到任何人幫忙、傾聽、聊一聊等。臺灣民眾遇到心理困擾、壓力或問題時,最會採取「找人聊天」方式去抒解或因應,而最常求助的對象除了「朋友家人」之外,就是職場上的同事和同學。「網友」是使用網路的受試民眾很多人會求助的新興對象。民眾找朋友或家人的可能性大概是去找專業機構的15 倍。(6)自覺快樂的人有顯著較高的比率會用積極面對、找人聊天、運動、旅遊散心、聽音樂、外出散步、彈奏樂器、爬山踏青、整理家務、跳舞、做瑜珈、禪修、種植園藝、閱讀書報、唱歌、信仰宗教等方式來紓壓。自覺不快樂的人則顯著較高的比例會採取吃東西、睡覺、工作、不理會、服用藥物、飲酒、抽煙、打電動、看電視、求神問卜、哭泣、聽天由命、獨處、上網、隱忍壓抑等方式來抒解壓力。(7)青壯年(25-44 歲)是工作世界裡最重要的主力,但卻是快樂程度最低者。退休者的快樂程度反而是最高的。文末,作者提出衡量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的三個具體方向,以及有關民眾心理教育訓練、建構社會支持網絡和善工作環境的未來幸福政
策發展之建議。並從國外幸福政策與服務的實例,建議臺灣中央政府部門、縣市政府及社區層面的做法思考。
Abstract
專題按語
/ 葉保強    Po Keung Ip
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
/ 葉保強    Po Keung Ip
1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 ⽯丹理    
21
從宏觀角度探討生活質量 — 對中國大陸 幸福指數相關研究的總結與反思
/ 邢占軍    
55
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
/ 楊⽂⼭、王乃琳    
115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 李瑞全    Shui-Chuen Lee
141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Jenn-Bang Shiau
153
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 徐佐銘    
173
寵物對人類健康所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 兼論寵物飼養的道德爭議
/ 李凱恩    
203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