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    搜尋結果共 93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甯應斌 74
2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3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4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5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6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7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8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9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10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1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12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賴麗芳 62
13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王顥中 62
14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15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16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Huei-chen Li 62
17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0
18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19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20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Jacques Marx 58
21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22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23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24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25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26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27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江⽇新 53
28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29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30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31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32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33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34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35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36 新移民女性人權問題: 社會資本/融合觀點 葉肅科 39
37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38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王育雯 38
39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40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41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劉亞蘭 34
42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43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許綺玲 33
44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45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46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47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48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謝佳娟 31
49 座談會 簡介 編輯室 31
50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51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52 對目前國際間處理全球貧窮問題的一些思考 王永慈 30
53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蕭裕民 30
54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55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56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57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58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59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60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61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吳晶 24
62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63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64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65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66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67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68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69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70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71 狄德侯〈修女傳〉(序言/附錄)的研究 金戴熹 19
72 CIOMS / WHO 國際倫理準則之審查 時國銘 19
73 第十八期 詳如內文 18
74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75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李彥儀 16
76 網路上的性/別倫理 蔡祝青 16
77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78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文以誠 12
79 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 何淑靜 11
80 知識/權力:作為新科學哲學的一個主題 甯應斌 11
81 The Locus of Truth / Ideology in the German Debate: A Reappraisal of Lukacs, Benjamin, Brecht, and Adorno 何春蕤 11
82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 李永展 10
83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84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85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86 Co-occurrence of Determiners with Restrictive/ Appositive Relative Clauses in English 劉碧芬 8
87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88 你/妳的基因,你/妳的選擇 吳秀瑾 6
89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90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白大維 5
91 國家符號的消失?: 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 劉紀雯 5
92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93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