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尹瑄 (專號客座主編)
Author
Yin-Hsuan Yang (Guest Editor)
摘要

當學科跨域、全球視野已是常態,對「在臺灣研究西方藝術史」這一視角所產生的意識以及接續而來的種種反思,在目前特別關注「在地」與「他方」關係的學界氛圍下,顯得格外具有意義。儘管有著與研究對象空間距離的限制,西方藝術史研究和其他領域一樣,面對的是一個各種不同範疇知識正密切融合的時代,傳統與現代的辯證已逐漸被歸類為上個世紀的課題,多重視角的檢視與提問勢不可免。與此同時,數位工具帶來的優越便利性和知識扁平化的趨勢,也不斷刺激研究者必須在開發原創性及深化內容上鍛鍊出更強大的能力。本期「西方藝術史研究的新視界」專號所收錄的三篇文章,各自透過對特定西方作品之歷史脈絡、風格、創作觀與形式概念的探討,展現出可觀的研究能量。

〈想像的東方: 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一文聚焦十九世紀英國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筆下的中國蜑家女子圖像,除了東方主義視覺文化的風格分析,作者蔡伊婷更加入了海洋文化史觀點,整合多元角度的研究,精彩地呈現了蜑女位處經濟、文化與社會性別等多重邊緣性,及其在旅中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再現。

莊憶萱的〈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則以 1963 年美國藝術家埃德・盧薛(Ed Ruscha, 1937-)出版的《二十六個加油站》為核心,就藝術家書冊的作品形式與概念展開討論,從序列性、地理性、 空間計量資訊與連接性、同步性與解析度等幾個面向,深入探問藝術家如何藉由書頁空間與影像編排將衛星巨觀視角寓意化。人類進入太空與資訊時代,不但視覺與體感經驗改變,文化社會視角亦發生劇烈變化,對此現象的各種觀察與反省,也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許多強調時空歷程性的西方作品所關心的焦點。

而下一篇〈截圖作為攝影: 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恰恰接續並呼應了這些關於歷時影像的追問,朱盈樺從英國藝術家與理論家維克多・柏根(Victor Burgin, 1941-)在 2019 年推出的「來世」(Afterlife) 系列作品出發,分析書冊、網頁、裝置藝術等不同形式的作品,探究截圖作為一種新的攝影技術形式,對當代視覺文化造成的影響。從攝影到數位圖像,從複製到再造,真實與虛擬之間的複雜關係向來是西方藝術最重視的課題之一;本篇論文以此開啟了層次豐富的討論,更多可能的延伸思考 與問題連結呼之欲出。

本期專號能順利成刊,承蒙各方可敬的研究者踴躍投稿,更要感謝多位專家學者的耐心鼓勵與傾力相助。我們期待這些成果不僅能反映出臺灣在西方藝術史研究上所展現的活力,也能為研究新視界的開拓鋪下一 塊磚,讓更多想要加入一起努力的學界夥伴們,站穩步伐,放心前行。

專號主編 楊尹瑄

Synop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