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期刊論文 Journal Articles
2019 "Country Cit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aipei in the Urban Comedies by Hou Hsiao-hsien and Chen Kun-hou." Monde Chinois 57 (2019): 25
-34.
2013 〈音樂夢--《最好的時光》的歌曲調度與歷史回訪〉。《電影欣賞學刊》10.1 (2013): 7-19。
2012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台北〉。《藝術學研究》11 (2012): 1-49。
2012 〈《大地兒女》:一位導演的誕生〉。《電影欣賞》151(2012): 62-66。
2011 〈《彩雲飛》、《秋歌》與《心有千千結》中的勞動女性與瓊瑤七0年代電影的「健康寫實」精神〉。《電影欣賞學刊》第8卷第1期,2011。4-19。
2010 “More than Escapist Romantic Fantasies: Revisiting Qiong Yao Films of the 1970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4.1(2010): 45-50.
2009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套層密藏」詩學〉。《藝術學研究》第5 期,2009。81-112。
2007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電影欣賞學刊》第130 期,2007。104-117。
2001 “Screening Taiwan.” Persimmon Spring(2001): 16-25.
2000 〈周曉文的《青春無悔》與當代中國電影的台灣寓言〉。《中外文學》第29 卷第2 期,2000。217-236。
1998 〈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第27 卷第5 期,1998。99-119。
1998 〈專輯弁言〉。《中外文學》(侯孝賢電影研究專輯)第26 卷第10 期,1998。5-15。
1997 〈西方近代電影中的迷幻世界〉。《影響》第89 期,1997。20-25。
1997 〈電視、身體、慾望的競技場:大衛‧康寧保《錄影帶謀殺案》中的後現代主體性〉。《中外文學》第25 卷第12 期,1997。82-92。
1995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台灣屬性〉。《當代》第106 期,1995。94-109。
1995 〈殖民主義與法律:《印度之旅》對於後殖民理論的省思〉。《中外文學》第24 卷期第3期,1995。61-78。
1995 'Law and (Anti)Colonialism in A Passage to India.' Tamkang Review. 25.3-4 (1995): 362-375.
1995 'The Performance of Race in A Passage to India.'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13期,1995。127-38。
1994 〈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中外文學》第23 卷第1 期,1994。139-56。
1994 “Commodity, Performance, and Social Identity in Theodore Dreiser's Sister Carrie.” 《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2期,1994。101-30。
B. 專書及專書論文 Books and Book Chapters
2019. 〈從〈寄生〉到《四季花開》:《花為媒》改編版本的敘事比較〉。王海洲编。《中國藝術傳統與中國電影》。北京市:中國電影出版社,2019。
2016 “Of female spies and national heroes: a brief history of anti-Japanese films in Taiwan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Eds. Michael Berry and Sawada Chiho.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6.
2016 〈《大地兒女》與《吾土吾民》比較研究:兼論20 世紀60 與70 年代港、台抗日電影〉。《跨世紀定格:香港電影100年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5 《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研究》。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台北市:國家電影中心,2000。
收錄林文淇論文三篇: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都市喜劇中的台北〉。
〈音樂夢:《最好的時光》的歌曲調度與歷史回訪〉。
2013 〈香港、台灣60與70年代抗日愛國電影〉。林文淇。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3。41─58。
2011 《我跟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林文淇。台北市:書林,2011。
2010 《台灣電影的聲音》。林文淇、王玉燕編。台北市:書林,2010。
2010 《華語電影中的國族寓言與台灣認同》。林文淇。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2010。
2009 “Taipei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n Taiwan Cinema.” Corrado NERI and Kirstie Gorley Eds. Taiwan cinema/Le cinema Taiwanais. Lyon: Asiexpo, 2009. 211-27.
2009 《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林文淇、吳方正編。台北市:書林,2009。
2007 〈變色的玫瑰、雜種的中國:《紅玫瑰‧白玫瑰》中關於性別嘲諷與台灣寓言〉。《關錦鵬的光影記憶》。張美君編。香港︰三聯書局,2007。20-35。
2006 《生命的影像:台灣紀錄片的七堂課》。林文淇、陳德齡編。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2006。
2006 〈抗拒理論與日常生活〉。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台北:麥田, 2006。73-82。
2006 〈世紀末台灣電影中的台北〉。廖咸浩、林秋芳編。《2004 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2006。頁113-126。
2001 〈九0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頁275-296。
2001 〈變色的玫瑰、雜種的中國:《紅玫瑰‧白玫瑰》中關於性別嘲諷與台灣寓言〉。劉現成編。《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2001。頁97-114。
2000 〈電影與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牆》(國立歷史博物館《牆》展覽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頁103-110。
2001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台北市:麥田,2000。(收錄林文淇論文三篇。)
1997 〈後現代的風格‧後殖民的意涵:關錦鵬電影中的女性與(反)台灣寓言〉。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頁175-216。
1996 〈侯孝賢電影的寫實風格與敘事〉。《1996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1996)。頁60-67。
1995 〈台灣電影中的台北呈現〉。《尋找電影中的台北》 (一九九五金馬獎國片專題特刊)(1995)。頁7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