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2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3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4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5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6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7 |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
陳祺助 |
43 |
8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9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10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11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12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13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14 |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
沈曉茵 |
17 |
15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16 |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
韓曉華 |
15 |
17 |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
岑溢成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