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655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導言:人格修養與靈性 李彥儀 76
2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3 由莊子「無用之用」談生命教育的意義 陳佩君 76
4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王嘉陵 76
5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6 倫理決策評準探討:一貫論與一致論之對立與融合 張寧 76
7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姜文斌 75
8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陳欣白 75
9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林佳和 75
10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11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關啟文 75
12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的政策透明度 陳嘉新 74
13 效益主義的幽靈:大COVID時代的公共衛生倫理反思 葉明叡、李柏翰 74
14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林恩志 74
15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甯應斌 74
16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17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18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19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王心運 73
20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21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陳昱萍 73
22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23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24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25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26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27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28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29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30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陳祖裕 71
31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蕭玉霜 71
32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釋照量 71
33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葉明叡 71
34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35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36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37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38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39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40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41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林威杰 70
42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43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黃筱慧 70
44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楊雨青 70
45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46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李瑞全 70
47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48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劉俊法 69
49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50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51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52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53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瞿慎思 69
54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55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李岳庭 69
56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57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胡曉翔 68
58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凌頌榮 68
59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60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61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62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台港兩地有關 活體器官捐贈的相關規定 黃漢忠 68
63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意涵:引言 李瑞全 67
64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65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66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67 自主與善終 尉遲淦 67
68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69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高禎臨 67
70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黃漢忠 67
71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陳秀丹 67
72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73 病人自主決定權與「涉艾信息」告知規則的建構 胡曉翔 67
74 從北京首例冷凍胚胎案看患者自主權 田文鳳、張新慶、張群芝、杜華英 67
75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李明書 67
76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周琬琳 67
77 臺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倫理分析 林孟蒨 67
78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陳俊志 67
79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許文鳳 67
80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81 《從《「人-人-動物」三元關係談動物 權辯論中之「他群」》 盧倩儀 66
82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柯志明 66
83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釋昭慧 66
84 Tom Regan動物權學說初探 張秀惠 66
85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蕭振聲 65
86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87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88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陳惠湄 65
89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蘇子媖 65
90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廖育正 65
91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92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93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蕭振邦 65
94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95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96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97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劉久清 64
98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99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100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蘇子媖 64
101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102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蔡智豪 64
103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104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105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106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107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108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蕭振邦 64
109 有意義的自然及其價值 柯志明 63
110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11 戰後臺日交流下的中日文化經濟協會(1952-1972) 洪紹洋 63
112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113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林恩志 63
114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115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116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陳祺助 62
117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118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賴麗芳 62
119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120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121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王顥中 62
122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陳逸婷 62
123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124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125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126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廖朝陽 61
127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128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129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林雅萍 61
130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131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132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133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林慧如 61
134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61
135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Arbie Orenstein 61
136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蕭玉霜 61
137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138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139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60
140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廖慧貞 60
141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142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143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沈雕龍 60
144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程進發 60
145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146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147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0
148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149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趙敬邦 59
150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蔡承志 59
151 《工作與時日》1-382 徐學庸 59
152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153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154 善終觀點下的儒家生死觀 尉遲淦 59
155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賴錫三 59
156 永恆與生命意義 — 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柯志明 59
157 「婚姻平權」的反思 關啟文 58
158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陳家煌 58
159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160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劉文 58
161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何佳瑞 58
162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郭彥伯 58
163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164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165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李嘉瑜 57
166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167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蕭玉霜 57
168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169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譚志明 57
170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171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吳振漢 56
172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 林永崇 56
173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174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175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黃雅嫺 56
176 獸醫公共衛生政策執行與動物福利 賴治民 56
177 儒家論人與萬物暨動物之關係和責任 李瑞全 55
178 「人間佛教」的動保論述 釋昭慧 55
179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鄧元尉 55
180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朱湘鈺 55
181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182 動物權與人類中心主義 林恩志 55
183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184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185 東石與布袋的賞景轉型: 自然、產業與保育思想的滄海桑田 徐佐銘 54
186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187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林修德 54
188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189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程進發 54
190 論Holmes Rolston, III 對「自然價值」的觀點: 建構「體驗論」模型芻議 莊元輔 54
191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192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孫致文 53
193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194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蕭欣浩 53
195 誰的人權: 防制人口販運運動的人權家國階序 鄭亘良 53
196 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 黃雅莉 53
197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郭萬青 52
198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199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200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陳嘉鳳、周才忠 52
201 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 楊⽂⼭、王乃琳 52
202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李瑞全 52
203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蕭振邦 52
204 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徐佐銘 52
205 寵物對人類健康所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 兼論寵物飼養的道德爭議 李凱恩 52
206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趙敬邦 51
207 Singer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 李凱恩 51
208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甘佳平 51
209 從強義動物權到人對動物的義務 梁奮程 51
210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蕭振聲 51
211 應如何對待動物 — 對動物倫理之基礎與原則的一個反省 柯志明 51
212 醫病關係中的癌末真相告知 — 從權力倫理原則到臨床專精的展現 許樹珍、林明慧、歐美、陳祖裕、黃淑鶴 50
213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 何淑靜 50
214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215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216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病關係 郭素珍 50
217 從人工流產醫療決策難題反思醫病關係的影響力 李玉嬋 50
218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219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50
220 醫病關係=關懷關係? 廖瑞琪 50
221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222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223 欣賞自然的三種模式:藝術、環境與生態 李慶本 49
224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楊勝欽 49
225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226 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 劉悅笛 49
227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228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229 一種侷限的美? - 人與自然嵌給關係之省思 蘇怡華 49
230 身後傷害可能性之探討 李凱恩 48
231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232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林宜靜 48
233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趙家琦 48
234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235 死亡、傷害與第三人稱觀點 - 回應 李凱恩 48
236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王從恕 48
237 結合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之綠色運輸策略 蕭再安 48
238 公平有效的氣候條約如何可能 程進發 48
239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劉德明 47
240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蔡家和 47
241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242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徐佐銘 47
243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244 沈自晉《南詞新譜》集曲增訂論析──「備於今」的做法與價值 黃思超 46
245 從價值到規範 — 論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的一個論證問題 羅亞玲 46
246 評〈從價值到規範 — 論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的一個論證問題〉 王從恕 46
247 人體實驗之倫理、法律與社會反省」 專題引言 李瑞全 46
248 異種移植之人體實驗相關規範與倫理爭議初探 顏上詠 46
249 地球大籠中的超級白老鼠 — 依佛法觀點論異種基因轉殖涉及 人體實驗之倫理爭議 釋昭慧 46
250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251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252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余育婷 45
253 關於人權與儒家的討論 劉詩韻 45
254 商業倫理之我見:由電視劇《喬家大院》 裡喬致庸之性格與待人處世中談起 吳政峰、詹琇如 44
255 私人開業心理諮商診所的行銷倫理 陳雅婷、王智弘 44
256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257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258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259 觀光倫理:談景點居民的人權 楊國鑫 44
260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261 論家庭倫理與人權 林伯殷 44
262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鄭麗榕 43
263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謝居憲 43
264 人類中心主義思考下的動物權利: 缺陷與修正方向 瞿慎思 43
265 臺灣九年一貫課程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實踐 田若屏 43
266 從中壢北帝國事件淺談鄰避現象與身心障礙者人權 彭春翎 43
267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莊兵 42
268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吳振漢 42
269 虛擬世界之人性歧出現象探究 賈忠婷 42
270 十九世紀法國公娼制度之初探 王秋琪 42
271 身陷雷區的新人權理論: 環境正義理論的問題點 黃瑞祺、黃之棟 42
272 人權案例 劉世慶 42
273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274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275 搭建倫理學與實際人生的橋樑: 賀《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十年有成 徐佐銘 41
276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蘇芳玉 40
277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278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279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John Lance Griffith 39
280 專題引言: 人權在台灣的反思 葉保強 39
281 「勞動人權」年年退步的背後: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 劉梅君 39
282 2000-2005年台灣老人人權發展的現況與展望 王雲東 39
283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284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285 新移民女性人權問題: 社會資本/融合觀點 葉肅科 39
286 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 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 林佳範 39
287 論語中的父子關係與世界人權宣言的婚姻自主權之探討 陳小雯 39
288 人權相關課程、組織與書籍製表與整理 易珊如、楊國鑫 39
289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290 護理倫理 — 科學與人文的對話 鈕則誠 38
291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292 從儒家觀點看複製人的問題 尉遲淦 38
293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294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295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陳一弘 37
296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297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298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299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300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301 環境正義、環境人權和治理的歷史淵源與關係 鄭先佑 36
302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303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304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305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306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307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308 楊東明「氣質外無性」論析 陳政揚 35
309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310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311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312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313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邱函妮 34
314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陳志杰 34
315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劉雅 34
316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317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318 SARS時期護理專業人員的倫理困境 黃芷芊 34
319 複製技術是否對複製人造成傷害的問題 — 「Parfit 辯護」 林英芝 34
320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劉亞蘭 34
321 台灣醫院的看護人員之醫療倫理問題 李淑玲 34
322 艾佛瑞茲著,王慶蘋、華宇譯,《野蠻的上帝 :自殺的人文研究》 曾建綱 34
323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324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325 公司治理新挑戰 — 兼論監察人制度存廢問題 楊君仁 33
326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327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鄭芳祥 33
328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329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330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331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332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333 全球化的企業倫理 — 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 田若屏 33
334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史惟筑 32
335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336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337 全球暖化的政治倫理 — 為氣候政治建立目的王國 葉保強 32
338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江淑君 32
339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340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341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342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32
343 人工生殖 — 女性主義的看法 李淑玲 32
344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345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謝佳娟 31
346 母親與胎兒關係的倫理爭論 肖魏 31
347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程章燦 31
348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349 護理人員對協助人工流產的倫理衝突 郭素珍 31
350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351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352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353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354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鞏本棟 31
355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劉素芬 31
356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357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358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Andrew Lo 31
359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洪惟助 30
360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361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楊晋龍 30
362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363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364 為什麼要幫助窮人 — 一個社會工作者的初步思考 王篤強 30
365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366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367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趙敬邦 30
368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江一煥 30
369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李淑卿 30
370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吳振漢 30
371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余姒珉 30
372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373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施盈佑 30
374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375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廖耆煬 30
376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377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葉海煙 29
378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姜龍翔 29
379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380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張文朝 29
381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李瑞全 29
382 永續發展脈絡下的環境倫理課程實施初步報告 朱建民、楊君仁、劉阿榮 29
383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高柏園 29
384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385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邱函妮 29
386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387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Martin Schonfeld 29
388 有關應用倫理學的誤解與迷思 葉保強 29
389 輔仁大學「專業倫理」課程的推行與展望 詹德隆、廖湧祥 29
390 從演化倫理學的立場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如何可能? 黃柏翰 29
391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392 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 蕭振邦 29
393 孟子論辯探究 林憶芝 29
394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黃柏翰 29
395 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 吳振漢 28
396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397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周揚波 28
398 劉墉書學初探 張菀玲 28
399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400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陳政揚 28
401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402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403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林綺雲、徐明瀚 28
404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吳學明 28
405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陳維玲 28
406 SARS的涉利者模式分析 — 以和平醫院廢棄物處理為議題 釋修禪 28
407 台灣SARS疫情事件中媒體的商業倫理 林永崇 28
408 SARS對台灣交通與旅遊衝擊所產生的倫理議題 曾傳家 28
409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巫佩蓉 27
410 基因生命體專利權的人權法制理論初探 顏上詠 27
411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412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黃信二 27
413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林素幸 27
414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415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416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史甄陶 27
417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418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陳廷嘉 27
419 人類生技智慧財產權之分享,誰能分一杯羹? 蔡維音、劉承慶 27
420 淺談人類基因專利:科技發展、倫理與法律的三角習題 張文貞、牛惠之 27
421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白宛仙 26
422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 林聖智 26
423 基因倫理學之核心課題:發現人類染色體雙螺旋結構五十週年紀念 李瑞全 26
424 華人公民社會的典範: 讀黃進興等著,胡曉真主編:《閱讀余英時:著作與志業》 梁右典 26
425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謝佳娟 26
426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427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林威杰 26
428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邱香怡 26
429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26
430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431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王光輝 26
432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鄭育瑜 26
433 保存人種作為環境倫理的中心議題是否可行 楊勝欽 26
434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435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謝佳娟 25
436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毛硯平 25
437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438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陳建宏 25
439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黃崇修 25
440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陳政揚 25
441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442 桃園陸籍新住民訪談分析 王力堅 25
443 病人權利的倫理難題 曾建元 25
444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王志浩 24
445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張業祥 24
446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447 伊藤仁齋與「人本時代」的《論語》解——以「知天命」說為主軸 子安宣邦 24
448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449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吳晶 24
450 抗戰時期浙江省國民黨婦運幹部訓練班述略 宋青紅 24
451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452 引言 — 生態旅遊: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 24
453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454 日治初期法屬印度支那調查(1896-1919)──以《臺灣日 日新報》、《臺灣時報》為例 王豫邦 24
455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456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程安鯖 24
457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李力庸 24
458 總是要有人做事:尤其為了永續發展 24
459 北宋「老人」的食療與養生內涵——以《奉親養老書》為核心的文獻分析 皮國立 23
460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陳建宏 23
461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462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鄭文泉 23
463 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檢查與電影教育:以張冲主持電影為中心的考察(1934-1936) 林威杰 23
464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23
465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466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張蘊淨 23
467 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 蕭振邦 23
468 天人合一:興詩中的「道」 蕭麗華 22
469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470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471 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 吳振漢 22
472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道德課題:女性主義觀點 吳秀瑾 22
473 人類幹細胞來源及其倫理問題 楊建兵 22
474 醫師對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看法:問卷調查初報 林秀娟 22
475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476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施靜菲 21
477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478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479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袁光儀 21
480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481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吳甿 21
482 醫療人權無國界--歐洲健康論壇(European Health Forum)對推展我國醫療人權改革工作的啟示 21
483 以「媒介的醫病關係為核心」的生物醫學科技與人文對話課程規劃構想 21
484 非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觀 李瑞全 20
485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周安邦 20
486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487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488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489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490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491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492 從老子自然智慧看今人環境評估的境界 潘朝陽 20
493 玉山國家公園遊客人數及遊憩活動對設施承載量之分析 林文和 20
494 共同體作為人類與自然價值的根源是一種存有論的解釋 程進發 20
495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496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497 引言: 人體實驗之倫理規範 李瑞全 19
498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499 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 吳振漢 19
500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宋惠如 19
501 人體試驗之國際倫理規範:歷史的考察 時國銘 19
502 國內「人體試驗委員會」簡介 郭英調 19
503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鄧秀梅 19
504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林維杰 19
505 談醫院中人體試驗委員會 廖淑鈴 19
506 以人類為受試者之生物醫學研究之國際倫理準則 賴志銘 19
507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楊自平 19
508 ddI 人體臨床試驗之背景與設計 時國銘 19
509 從赫爾辛基宣言審查ddI人體試驗 石慧瑩•吳瓊君 19
510 詮解《論語》「過」觀 施盈佑 18
511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林聖智 18
512 第十八期 詳如內文 18
513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514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515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黃繼立 18
516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韓曉華 18
517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518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陳祺助 18
519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趙敬邦 18
520 人類胚胎研究的倫理課題 吳秀瑾 18
521 醫療、倫理與政治的角力:人類幹細胞研究的論戰 徐佐銘 18
522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道德爭議--從德國教育及研究部最近的觀點說起 陳瑤華 18
523 論朱子晚年訓門人的有關問題 楊祖漢 17
524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史甄陶 17
525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526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527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蔡家和 17
528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齊婉先 17
529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530 La souveraineté de l’homme puissant chez le Marquis de Sade 賴軍維 17
531 劉台拱《論語駢枝》研究 黃湛 17
532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李瑞全 16
533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黃立芸 16
534 第十六期 詳如內文 16
535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536 台灣現代工業發展初期政商間的仲介人物(1950-1960) 吳振漢 16
537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538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蔡家和 16
539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黃麗娟 16
540 複製人--很美?很藝術?很基因? 蕭振邦 16
541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戴璉璋 15
542 第十五期 詳如內文 15
543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劉永晧 15
544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545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黃秋韻 15
546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楊祖漢 15
547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548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鄧秀梅 15
549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戴璉璋 14
550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551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552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洪敏秀 14
553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呂銘崴 14
554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黃信二 14
555 "Human Right" as Heavenly Duty: A Mencian Perspective 黃俊傑 14
556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張衛紅 14
557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徐一智 14
558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齊婉先 14
559 GMOs安全性的相關法律問題 何建志 14
560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蔡家和 14
561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戴璉璋 13
562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563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連育平 13
564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岑溢成 13
565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566 南北朝周弘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楊自平 13
567 動物權--人類沒有宰制其他生命的權利 謝德熾 13
568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楊祖漢 13
569 試論朱熹和弟子楊方學術觀點的差異 王奕然 13
570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571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572 陽明「良知」與「良能」概念之關係探究 ──兼論其「意」之分層 賈慶軍 12
573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574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鄧秀梅 12
575 馬一浮對卜筮吉凶之理解與詮釋 楊淑瓊 12
576 王船山對朱子《孟子‧浩然章》詮釋之批評──以《讀孟子大全說》為據 蔡家和 12
577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江兆申 原著 12
578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謝居憲 12
579 附錄「人文學報第一期至第十一期」目錄一覽表 12
580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581 「生命饗宴」---儒家與人類基因組計畫之遇 鄭文泉 11
582 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 何淑靜 11
583 論荀子思想的宗教性面向 梁右典 11
584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王林偉 11
585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李素楨 11
586 Frankl意義治療法的人生論與王陽明的聖人觀 陳佳銘 11
587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588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李淑卿 10
589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巫佩蓉 10
590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591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侯潔之 10
592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593 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北人士的流亡意識(下) 吳振漢 10
594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595 船山對朱子論「知言養氣」的理解與批判 賴文遠 10
596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陳學然 10
597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 李永展 10
598 複製人的道德問題 余錦波 10
599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李瑞全 9
600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楊錦富 9
601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易繼心 9
602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黃立芸 9
603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604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605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許惠敏 9
606 重視助人專業的倫理問題 陳若璋、劉志如 9
607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許明珠 9
608 王船山論華夷之辨 劉毅鳴 9
609 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北人士的流亡意識 吳振漢 9
610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蕭振邦 9
611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蘇子媖 9
612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613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 楊自平 8
614 計然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陳飛龍 8
615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616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李瑞全 8
617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黃敏浩 8
618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黃瑩暖 8
619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陳祺助 8
620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621 愛滋病與性交易:北京研討會後的反思 陳浩文 8
622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623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624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625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陳玉芳 7
626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627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徐文琴 6
628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629 從儒家的視域看「人類基因圖組研究計劃」 李瑞全 6
630 醫療遺傳學及基因服務的倫理爭議之國際指導綱領(摘要) 吳秀瑾 6
631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632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林文淇 5
633 艾拉妮斯.奧柏莎溫的奧卡四部曲 葉玉慧 著,林承翰 譯 5
634 我國大學生BBS族的網路人際溝通初探 王燦槐, 羅惠筠 5
635 國家符號的消失?: 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 劉紀雯 5
636 人工孕母與現代醫學倫理 李宇宙 5
637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638 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 劉仲冬 4
639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640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641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642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李淑卿 2
643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644 複製人的倫理困惑 李瑞全 2
645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陳淑媛 1
646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曾瀚霈 1
647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648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649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魏嘉弘 1
650 台灣的愛滋病與權益 戴宇光 1
651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
652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653 Cindy Patton討論與愛滋病相關的 法律與醫療倫理問題 吳秀瑾 1
654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文思慧 1
655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1